近期,与汽车OTA升级有关的投诉出现集中爆发趋势,共涉及四个品牌的四款纯电动车型。据车质网受理的100余宗相关投诉案例显示,大批纯电动汽车在进行OTA升级后出现续航里程缩短、动力下降等情况,车主质疑车企存在私自“锁电”和“锁功率”行为。事实上,近两年随着国内新能源车逐步普及,OTA升级已经成为车企消除车辆安全隐患、补足性能短板以及持续改善用户体验的利器,但同时也为企业隐瞒车辆缺陷,逃避责任提供了可能。
汽车OTA并非法外之地 强制备案是前提
当前,在新势力造车企业的带动下,国内汽车OTA发展趋势明显。据某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乘用车OTA装配量为239万辆,2019年便增长至383.8万辆,预计到2025年乘用车OTA装配量有望达到1800万辆。面对未来如此庞大的市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未雨绸缪,及时推出了相关规范,堵住了车企通过OTA“暗度陈仓”的漏洞。
2020年11月2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目前已正式执行。根据通知要求,生产企业“采用OTA方式对已售车辆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应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要求,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备案。”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每一次针对车辆的OTA升级,无论是否涉及到消除产品缺陷,都必须要向总局进行备案。
今年6月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再次发布了《关于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备案的补充通知》,对于车企进行汽车OTA备案做了进一步规范,要求在备案时需提交《汽车远程升级(OTA)安全技术评估信息表》(以下简称《信息表》)。从这个《信息表》中可以发现,包含了OTA升级的类型、升级目的、升级推送策略、升级失败处理机制以及升级是否需用户确认和通知用户方式等详细的内容填写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车企的OTA服务流程做了进一步规范和限制,确保每一次OTA升级安全有效。
就此,车质网针对上述投诉案例所涉及到的车型是否进行过OTA备案进行了检索,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无官方渠道可以查询企业OTA备案信息,因此这些车型是否已经向总局进行了汽车OTA备案也无就从知晓。在此,车质网也呼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能适时考虑将车企OTA备案信息予以公示,一方面可以消除消费者对于OTA升级安全性的疑虑;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消费者及时了解相关升级信息。
OTA升级虽便利 消费者仍需掌握主动权
事实上,随着汽车OTA逐步普及,车企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实惠。一方面车企通过OTA对车辆进行维护和升级,可以节省大量的线下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通过OTA升级,可以持续享受到车辆的新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车企进行OTA升级的过程中,消费者其实一直处于被动地位,OTA升级的时间节点和升级内容等都掌握在车企手中,这也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等情况的发生,极易在车企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一些矛盾和纠纷。
据车质网近期受理的投诉案例显示,部分车主反馈某车企在未告知且未经车主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对车主的车辆通过后台OTA升级电池管理系统(BMS),从而导致汽车动力电池可用容量降低(续航里程下降),汽车输出功率受限。车主认为该车企的行为有隐瞒车辆缺陷的嫌疑,同时还严重侵犯了客户隐私。此外,还有车主反馈有的车企虽然明确告知要进行OTA升级,但并未明确告知车主升级的理由,以及升级的内容和升级后对车辆的影响,导致后期车辆出现问题引发车主集中维权。
就上述两个案例而言,我们姑且认为这两家车企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想通过OTA升级的方式来消除一些车辆存在的隐患或BUG,目的是保障消费者的用车安全,但却在无形中侵犯了车主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试想,如果车企明确告知车主车辆升级后会出现续航里程下降,但安全得到了保障,或许部分车主仍会出于安全考虑选择去升级,当然结果可能不会如车企预料般好,但至少会赢得这部分车主的信任,这其中的利弊得失还需要车企自己去衡量。
据数据统计,2020年特斯拉Model 3在国内一共推送了16次OTA升级,小鹏G3是7次,蔚来ES6共有5次。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不断进步,汽车OTA升级频率也将变得更密集,如果车企对于OTA升级服务半遮半掩,那消费者在面对众多升级版本时将更加无所适从,从而对于车企的信任度也将有所降低。对于车企而言,可谓得不偿失。
总结:
伴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OTA功能将成为汽车的标配,汽车OTA升级也将成为常态。面向未来,车企一方面要规范汽车OTA服务备案流程,积极完成备案;另一方面,在OTA升级过程中要做到以车主为中心,做到升级服务透明化,充分尊重车主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另外,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在规范监管车企OTA备案的同时,适时对备案信息予以公示。只有这样,汽车OTA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