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锐(参数|询价)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是上汽大众斯柯达的销量“扛把子”——2016年峰值销量曾突破15.5万辆,这个成绩即便是在竞争激烈的紧凑型车市场中也算得上是辉煌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明锐并未将这一辉煌延续下去。好在,明锐PRO来了。从这款新车自发布以来的受关注程度,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丝“它想找回往日辉煌”的劲头。那么,现款明锐未能持续辉煌的“种种原因”到底是什么,明锐PRO又是否真的能“找回辉煌”呢?
“种种原因”探究:主要源于市场变化
既然明锐一年15.5万辆销量的峰值出现在第三代车型中(即在售车型),这证明了一点:这一代明锐从自身的产品力看并没有问题。问题一定是出在外界——也就是:市场变了。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明锐的产品逻辑。从第一代明锐开始,它就与大众的“正牌紧凑型”同源。对应到国内,明锐就可以视同为速腾的斯柯达版本——平台、技术、血统一致,但因品牌不同定位有所差异。
与此同时我们也很清楚,当下的中国市场,大众紧凑型轿车早就不止“正牌”速腾这一款了,还包括朗逸、宝来等等“本土紧凑型”。由于朗逸/宝来的定位低于速腾,因而刚刚好与明锐的价格形成重叠。
这样一来,明锐的购买逻辑就非常清晰了:它相当于“性价比版”的原汁原味大众车——比速腾便宜,比朗逸/宝来纯正。对于那些注重血统、平台、技术,同时又注重性价比的理性群体,这层身份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然后我们再看市场的变化。2017年以前,也就是现款明锐、上一代速腾和上一代朗逸/宝来共存的年代,速腾还是PQ35平台的,朗逸/宝来则是PQ34平台的,唯独明锐是MQB平台的。
也就是说,明锐在这一时期,单论平台不仅比朗逸/宝来纯正、先进,甚至某种程度上说还超越了速腾。这种“超越”,结合明锐的终端价格,很容易形成“超值”的认同感。这也是明锐能够在2016年创造“辉煌”的主要原因。
『“换装”MQB平台的朗逸』
接下来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2018年换代的朗逸和宝来相继上市,它们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从PQ34的老平台跨越式地更新为MQB平台。尽管从“原汁原味”的角度看,这两款产品仍不如明锐纯正,但从平台技术看,它们已经是“同一水平线”。
在这种情况下,明锐的产品逻辑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前面归纳的那部分购买群体眼里,明锐相比朗逸/宝来的平台优势已不复存在。既然价格相当,人们自然会更倾向于选择大众品牌的朗逸/宝来。
技术迭代让明锐PRO将之前的成功逻辑再次找回
明锐PRO本质上是中国版的第四代明锐。不过,它这个换代可不是简单换代——某种程度上说,产品逻辑和定位都有了一定变化。先承袭上文的思路。由于技术的迭代,明锐PRO算是把立身之本的产品逻辑又“找回来”了。
『明锐PRO』
首先,明锐当然还是新一代的“斯柯达版的速腾”——两款车都出自MQB EVO平台,轴距都比欧洲原版加长了50mm,底盘数据等很多细节也都大同小异。
与此同时,由于诞生更晚、特别是在第八代高尔夫之后诞生,明锐PRO从细节设计和数字化应用方面,与第八代高尔夫更接近,而自然要比速腾“更进阶”。这些优势,具体体现在屏幕、车机系统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以及与第八代高尔夫一样的拨杆式小挡把设计等方面。
这个格局,与2018年以前的情况很相似,甚至“进阶程度”更大。要知道,那时的明锐虽然MQB平台优于速腾,但毕竟全系配备的都是扭力梁后悬挂,逼格相比标配多连杆的速腾还是低了一格。现在不一样了,明锐PRO全系标配多连杆,完全与速腾同等规格。
并不是说这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之下,明锐PRO就一定比大众品牌旗下的“师兄弟”更强。只不过这些新技术的搭载,明锐PRO这款车在众多明星车型的竞争之中会显得更加显眼,消费者在权衡明锐PRO、速腾或者其他车型之时,多了几分选择明锐PRO的理由,而这就是明锐PRO焕新之后重新找回的“成功逻辑”。
更大的看点在于定位转变与市场热点的共振
明锐PRO的看点就此打止了吗?显然不止,否则它怎么可能拥有当下的关注度。事实上后面这些才是更值得关注的。因为明锐PRO在设计思路、产品策略上的重大变化,让人们可以对它的终端表现给予“更高预期”。
首先还是设计。相关的解读很多了,包括斯柯达新一代水晶设计构想的落地,国产后的“RS套件”造型等等。我们在这里想表达的是,这些转变刚好与明锐自身的“传承”以及当下市场的“风口”形成某种共振。
大家知道,明锐乃至整个斯柯达的轿车,一个典型的家族化“传承”就是“三厢掀背”——这几乎已成为斯柯达的标志。然而从历史车型来看,斯柯达为了“三厢掀背”,在造型上其实是有所妥协的。换句话说,“三厢掀背”并不适合传统的三厢轿车——会让车后方的比例显得有点怪怪的。
『明锐PRO』
然而现在不是了,因为“轿跑风潮”兴起——这种溜背式的造型,与“三厢掀背”的结构简直就是绝配。“轿跑风潮”无需多说。从思域到菲斯塔,从名爵6到影豹,这个新的紧凑型细分市场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
明锐PRO并没有强调自己是轿跑,但设计师很巧妙地将掀背、溜背结合起来,与水晶设计架构的元素形成共振。再搭配一些典型的轿跑设计元素(例如尾部大量的直线条、尾箱盖鸭尾扰流式的造型、折角设计的条形尾灯,以及类似扩散器造型的下唇等等),明锐PRO愣是营造出了不逊于“轿跑家用车”的运动范儿。
『明锐PRO』
关键是,明锐PRO的“底子”能够支撑这些元素——MQB EVO的平台,0-100km/h用时8.21秒的实测数据,这些都很有说服力。
所以在“潮”这个问题上,明锐PRO算是突破了。这也是它发布后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数字化。这个不用多说了——所有信息参考第八代高尔夫的宣传即可。总之,这也是应景的卖点。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卖点——填补某个细分的空白
之前我们在说亚洲狮/凌尚的时候曾经提到过,长轴版紧凑型轿车其实是有特定需求的(详细新信息可参考《煮酒论车丨亚洲狮/凌尚背后的日式野心》)。只是之前其他品牌的产品做得都不太好,所以让速腾形成了一枝独秀。不久前丰田加入战团,而明锐PRO作为“斯柯达版的长轴速腾”,它本质上也属于此类。
部分长轴距紧凑型轿车销量表现车型售价(万元)轴距(mm)1-3月销量(辆)速腾12.99-19.29273188491威朗15.29-18.2927003408标致40811.97-15.9727302369亚洲狮14.28-17.982750-凌尚15.88(预售)2750-明锐PRO13.89-15.99(预售)2730-与此同时,基于品牌定位的差异,明锐PRO在价格上(主销版本)低于速腾、亚洲狮/凌尚,刚好填补这类车在十三四万价格区间的市场空白。
或许你会觉得,“长轴紧凑级”与前面的“运动”有些违和。然而在我们看来,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例如我们就听到过一种言论:在速腾和明锐PRO之间更愿意选择后者,并且不是因为价格,而是风格——速腾太四平八稳了。
这应该能代表一类群体的认知和需求:喜欢年轻运动,又需要照顾家人与实用。速腾、亚洲狮/凌尚这三款长轴紧凑级满足不了他们的第一个需求,而思域之类的轿跑在满足第二个需求的时候又不理想。
『明锐PRO』
如前所述,明锐PRO在满足第一个需求层面完全合格。关键是它在满足第二个需求层面,还不仅仅只是“后排超大”、“行李箱超能装”。接触过明锐PRO的都会发现,它在内饰材质、工艺配色、底盘质感、隔音降噪等很多细节上,完全不像是“以前那个斯柯达”了。
与之相配合的还有最终的产品结构:完全放弃了低价取胜的策略,代之以通过丰富的配置组合来说服买车人。
明锐PRO的起步车款基本上就“该有的都有了”(如真皮座椅、天窗、车联网、12.1英寸中控屏、自动空调、侧气帘等等),第二档车款则开始配备ADAS智驾辅助、主副驾驶电动座椅、前排座椅加热和通风、自动防炫目后视镜、自动折叠外后视镜、30色氛围灯等等——即便是速腾,也 没这“待遇”啊!
结论
直观看,明锐Pro不过就是现款明锐的“换代加长版”。然而由于海外斯柯达在设计风格上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水晶设计构想),在引进过程中上汽大众又对它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升级(长轴、RS外观),明锐Pro早已不是你印象中的明锐了。它完全可以视为一款全新的车系——一款有着轿跑外观、超高实用性、品质出色且价格不贵的“非一线品牌长轴紧凑级”。那么在这一系列转变之后,明锐Pro能不能找回往日辉煌呢?如果你觉得文章给出的理由仍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交给市场来回答吧!(文/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加锁)